跳到主要內容

精選

美中談判露曙光,台股衝破22,000點!這波漲勢能撐多久?

美中貿易談判在倫敦傳出正面進展,雙方已於6月10日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談判進行順利,市場傳出美方願意放寬部分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限制。受此激勵,台股昨日強勢突破22,000點整數關卡,大漲451.85點,漲幅達2.07%,收在22,242點,台積電單日貢獻超過6,000億市值。但這波慶祝行情能持續多久?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 小明 : 章桑,昨天看到台股衝破22,000點真的很興奮!但說實話,我有點擔心這只是曇花一現。美中談判雖然有進展,但你覺得這次真的會有實質突破嗎? 章桑 : 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看到大盤這樣漲確實讓人振奮。這次倫敦會談確實釋出了一些正面訊號,美方表示願意取消部分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包括晶片設計軟體、化學品等,來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但坦白說,我覺得關鍵還是在執行面。記得5月日內瓦會談後,雙方也曾短暫和解,但很快又因為各種出口管制問題重新緊張起來。 小明 : 對啊!我就是想到這點才會擔心。而且我注意到這次台積電漲得特別兇,股價都到1045元了,會不會漲過頭了? 章桑 : 台積電這波確實是領頭羊,主要是受惠於AI伺服器需求持續強勁。根據最新數據,台灣5月出口額首度突破500億美元,年增3.5%,對美出口更是暴增87.4%。這背後就是AI產業鏈的支撐。不過說到估值,我個人的投資哲學是:再好的公司也要看價格買。現在台積電的本益比已經不便宜,但考慮到全球AI市場正以35.9%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這個基本面支撐或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小明 : 咦,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美中真的達成協議,對台灣的科技業是好事還是壞事? 章桑 :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次談判凸顯了全球科技競爭的複雜格局。一方面,中國憑藉其在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地位掌握了關鍵籌碼;另一方面,台灣則以其高階製程的技術優勢保有話語權。然而,這種均勢並非永久。長期來看,一旦美中在科技管制上達成重大妥協,台灣「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便可能受到挑戰。畢竟,在地緣政治的棋局中,任何技術優勢都需隨著局勢變化而重新評估與定位。 小明 : 等等,你剛提到稀土,這對我們投資有什麼影響嗎?我之前都沒注意過這個領域... 章桑 : 稀土確實是個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領域。中國幾乎壟斷了稀土磁鐵材料的全球市場,這些材料對電動車、風力發電等產業都是必需品。如果中國真...

穆迪降評美國:信用評級不再「滿分」,我們該怎麼看?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正式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這不只是數字遊戲,對全球金融市場、台灣投資人甚至你我的退休金,都可能帶來實質影響。你有沒有想過,美國這個「世界信用最強國」失去最後一個三A評級,會不會讓我們手上的投資變得更危險?還是,其實沒那麼嚴重?


小明:

章桑,什麼是穆迪?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章桑:
穆迪(Moody’s)就像是「金融界的班導師」,專門幫各國政府、企業打分數,看他們借錢還得出來嗎。這個分數叫做「信用評級」,最高是AAA,代表「超級優等生」;降到Aa1,就是「還不錯,但有點小瑕疵」。就像你跟朋友借錢,如果你一直準時還錢,朋友就很放心借你多一點但如果你開始遲到還款,朋友可能會猶豫一下。

小明:
那美國被降級,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在台灣要緊張嗎?

章桑:

美國被降級後,全球投資人可能會要求更高的利息才肯買美國國債,這會讓美國借錢成本增加,利率也可能跟著飆高。以台灣來說,很多人買的美債ETF今年已經跌了一成左右,因為美債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就會跌。

小明:

穆迪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調降美國的信用評級?美國不是一向都有能力透過舉債和還款來維持信用嗎?

章桑:

這次降級的主因,是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和「利息負擔」都太重。你可以想像一個人信用卡刷爆,每個月光還利息就快吃不消了,還一直找親友借錢補洞。

穆迪在評級報告裡明講,預估美國聯邦債務負擔會從2024年GDP的98%,升到2035年的134%。而且美國政府和國會一直吵不攏,沒辦法提出有效的減赤字方案。

小明:

那這樣美國還會不會違約?我們該不該繼續投資美債?

章桑:

短期內美國違約的機率仍然很低,美元和美債的地位就像一位班上的領袖人物,雖然最近表現略有起伏,但仍然受到眾人的信賴與支持。

穆迪這次降評後,給的展望是「穩定」,代表短期內不會再繼續降級。而且美國的貨幣政策和三權分立,還是能幫忙穩住局面。但投資人要有心理準備,未來美債利率波動可能更大,債券ETF不再是「穩賺不賠」的保證班。

小明:

那穆迪自己最近有什麼新動作嗎?它會受到市場影響嗎?

章桑:

穆迪自己也是上市公司,主要賺的是「評級服務」和「金融數據分析」的錢。今年第一季,雖然市場波動大,穆迪的獲利還是超過分析師預期。但因為大家擔心未來企業借錢需求減少,穆迪也下修了2025年的業績展望。


重點整理

  • 穆迪2025年5月16日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降至Aa1,失去最後一個三A評級。

  • 降級主因是美國債務與利息負擔增加,預算赤字難以有效縮減。

  • 台灣美債ETF受影響,今年以來跌幅約一成,市場波動加劇。

  • 穆迪給美國的評級展望調整為「穩定」,短期內不再降級。

  • 穆迪公司本身第一季獲利超預期,但下修2025年業績展望,反映市場不確定性。


章桑總結

美國失去穆迪的三A評級,象徵全球金融秩序進入新階段。這不只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提醒我們:連「最強信用」都會有壓力,投資沒有絕對的保證。對台灣投資人來說,過去「美債等於無風險」的觀念該重新檢視,分散風險、關注市場變化才是王道。你怎麼看這次穆迪降評對全球資金流向的影響?未來你還會繼續重壓美債嗎?我很好奇聽聽你的想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