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選

美中談判露曙光,台股衝破22,000點!這波漲勢能撐多久?

美中貿易談判在倫敦傳出正面進展,雙方已於6月10日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談判進行順利,市場傳出美方願意放寬部分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限制。受此激勵,台股昨日強勢突破22,000點整數關卡,大漲451.85點,漲幅達2.07%,收在22,242點,台積電單日貢獻超過6,000億市值。但這波慶祝行情能持續多久?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 小明 : 章桑,昨天看到台股衝破22,000點真的很興奮!但說實話,我有點擔心這只是曇花一現。美中談判雖然有進展,但你覺得這次真的會有實質突破嗎? 章桑 : 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看到大盤這樣漲確實讓人振奮。這次倫敦會談確實釋出了一些正面訊號,美方表示願意取消部分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包括晶片設計軟體、化學品等,來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但坦白說,我覺得關鍵還是在執行面。記得5月日內瓦會談後,雙方也曾短暫和解,但很快又因為各種出口管制問題重新緊張起來。 小明 : 對啊!我就是想到這點才會擔心。而且我注意到這次台積電漲得特別兇,股價都到1045元了,會不會漲過頭了? 章桑 : 台積電這波確實是領頭羊,主要是受惠於AI伺服器需求持續強勁。根據最新數據,台灣5月出口額首度突破500億美元,年增3.5%,對美出口更是暴增87.4%。這背後就是AI產業鏈的支撐。不過說到估值,我個人的投資哲學是:再好的公司也要看價格買。現在台積電的本益比已經不便宜,但考慮到全球AI市場正以35.9%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這個基本面支撐或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小明 : 咦,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美中真的達成協議,對台灣的科技業是好事還是壞事? 章桑 :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次談判凸顯了全球科技競爭的複雜格局。一方面,中國憑藉其在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地位掌握了關鍵籌碼;另一方面,台灣則以其高階製程的技術優勢保有話語權。然而,這種均勢並非永久。長期來看,一旦美中在科技管制上達成重大妥協,台灣「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便可能受到挑戰。畢竟,在地緣政治的棋局中,任何技術優勢都需隨著局勢變化而重新評估與定位。 小明 : 等等,你剛提到稀土,這對我們投資有什麼影響嗎?我之前都沒注意過這個領域... 章桑 : 稀土確實是個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領域。中國幾乎壟斷了稀土磁鐵材料的全球市場,這些材料對電動車、風力發電等產業都是必需品。如果中國真...

中美貿易戰新戰場:共聚聚甲醛反傾銷稅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在賴清德總統就職將滿一周年之際,中國商務部於2025年5月18日宣布,將自5月19日起對原產於美國、歐盟、台灣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POM)徵收反傾銷稅。這項決定引發市場關注,不僅因為時機敏感,更因為共聚聚甲醛作為一種重要的工程塑料,廣泛應用於汽車配件、電子電器、工業機械等多個領域。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北京對台灣釋出「經濟脅迫」訊號,是在新政府就任周年前夕刻意升高對台經貿施壓的操作之一。


小明:

章桑,最近新聞說中國要對台灣的「共聚聚甲醛」課徵反傾銷稅,這是什麼東西啊?聽起來很陌生。

章桑:

共聚聚甲醛(POM)是一種工程塑料,具有高剛性、低摩擦和優異的尺寸穩定性。就像是塑膠界的萬能小幫手,它可以部分替代銅、鋅等金屬材料,就好比你家廚房裡的鐵鍋換成不沾鍋一樣,更輕便又耐用。它廣泛應用於汽車零件、電子產品、醫療器具等領域。根據報導,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從5月19日起,對台灣等地區進口的共聚聚甲醛徵收反傾銷稅。

小明:

反傾銷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中國要對台灣課這種稅?

章桑:

反傾銷稅是指當一個國家認為另一個國家的產品以低於正常市場價格銷售時,為保護本國產業而徵收的額外關稅。這有點像是籃球比賽中的防守機制,當對手打得太激進時,裁判會吹犯規來維持比賽平衡。在這個案例中,中國商務部經過一年的調查,認定台灣等地區的共聚聚甲醛存在傾銷行為,對中國大陸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根據公告,中國商務部依據《反傾銷條例》第25條做出最終裁定,認為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決定徵收反傾銷稅。

小明:

這次反傾銷稅的稅率是多少?會對台灣廠商造成很大影響嗎?

章桑:

根據2025年5月18日的報導,台灣廠商的稅率相對較低。台灣寶理塑膠股份有限公司被課徵3.8%的稅率,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塑)則為4%,其他台灣公司則面臨32.6%的稅率。相比之下,美國進口產品被課徵最高74.9%的稅率,歐盟產品面臨34.5%的稅率,日本產品普遍課徵35.5%的稅率(旭化成公司例外,僅24.5%)。專家評估,由於台灣整體稅率低於美、歐、日,受影響應該有限。

小明:

這次事件的背景和時機感覺很特別,是不是有什麼政治考量?

章桑:

確實,這次反傾銷稅的宣布時機引人注目。這就像是下棋時選擇在特定時刻出招,目的不僅是棋局本身,還有傳達某種訊息的意圖。中國商務部去年5月19日(恰好是賴清德總統就職前夕)發布公告,決定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進口共聚聚甲醛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而今年的最終裁定公布在5月18日,正值賴清德總統就職將滿一周年之際。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對台灣釋出「經濟脅迫」訊號,是北京在新政府就任周年前夕刻意升高對台經貿施壓的操作之一。

小明:

全球共聚聚甲醛市場現在的發展趨勢如何?這對台灣產業有什麼啟示?

章桑:

全球共聚聚甲醛市場正處於成長階段。根據2025年1月的市場報告,全球聚甲醛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44.8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底將增至47.3億美元,並在2030年達到62億美元,2025-2030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5.6%。北美和歐洲是主要市場,尤其是北美地區,美國政府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大量投資推動了對輕量化材料的需求。對台灣產業的啟示是,雖然面臨中國的貿易壁壘,但全球市場仍有廣闊空間,特別是在汽車、電子和醫療設備等高端應用領域。台灣廠商可以考慮加強與北美、歐洲市場的合作,同時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

小明:

面對這種貿易壁壘,台灣廠商應該如何應對?台灣哪些公司股價可能會受到影響?

章桑:

面對貿易壁壘,台灣廠商可以採取多元化策略。就像是投資理財不能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企業也需要分散市場風險。首先,可以積極開拓中國以外的市場,特別是北美和歐洲,這些地區對高品質工程塑料需求旺盛。其次,可以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開發特殊規格或環保型產品,如生物基POM材料,以差異化競爭。第三,考慮在其他國家設立生產基地,規避直接出口到中國的高關稅。

至於受影響的公司,主要是台灣寶理塑膠和台灣塑膠工業(台塑)這兩家被點名的企業。不過,從股價影響來看,台塑反而可能受益,因為其反傾銷稅率僅4%,遠低於美國、歐盟和日本同業,甚至低於其他未具名的台灣公司32.6%的稅率。台塑自己也表示,雖然POM僅占其第一季營收約1%(約5.3億元),影響有限,但較低的稅率反而讓台塑在未來POM業務上更具競爭優勢。至於其他未具名的台灣POM相關企業,因面臨高達32.6%的稅率,其股價可能會受到較大衝擊,尤其是那些對中國市場依賴度高的公司。

重點整理

  • 中國商務部於2025年5月18日宣布,自5月19日起對原產於美國、歐盟、台灣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徵收反傾銷稅。

  • 台灣廠商稅率相對較低:台灣寶理3.8%、台塑4%,其他台灣公司32.6%;而美國最高74.9%,歐盟34.5%,日本普遍35.5%。

  • 共聚聚甲醛是重要工程塑料,廣泛應用於汽車配件、電子電器、工業機械等領域。

  • 全球共聚聚甲醛市場規模預計從2024年的44.8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6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5.6%。

  • 此次反傾銷稅宣布時機恰逢賴清德總統就職將滿一周年,被解讀為中國對台灣的經濟施壓。

章桑總結

共聚聚甲醛反傾銷稅事件表面上是貿易摩擦,實質上反映了複雜的政經關係。台灣廠商雖然面臨挑戰,但由於稅率相對較低,影響有限。長遠來看,全球市場需求增長、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策略,將是台灣相關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國際貿易環境日益複雜的今天,企業如何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靈活應對各種貿易壁壘?面對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的經貿關係,台灣產業應如何調整長期發展策略?我很好奇聽聽你的想法。

留言

熱門文章